HIFI曹社长
发布于

什么是HiFi?

HiFi是英语High-Fidelity的缩写,翻译为“高保真”,想要准确理解它的含义,就必须弄清楚“真”指的到底是什么。

一种定义是:“真”就是指现实中真实的声音,而HiFi就是要还原出与真实声音高度相似的声音,特别对于播放音乐,就是要还原录音时演唱或演奏的现场。相信这是不少发烧友对HiFi的理解,这种理解不能说错,问题在于它对“真”的定义太过狭隘。事实上,大家平时所接触到的音乐歌曲成品往往不是简单的现场录音,而是经过了人为的重重加工,蕴含了创作者的创作意图,而对“真实”的追求,仅仅只能算是人为意图的一种;例如图像作品的后期处理,既可以追求写实风格,也可以追求艺术化的风格,音频制作亦是如此。显然上述对HiFi的定义过于局限,不适用于大多数情况。

广义,且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定义应该是:“真”就是指创作者所听到的声音,而HiFi就是要还原出与创作者耳中高度相似的声音,从而通过HiFi设备,创作者可以把自己满意的作品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他人。

想象一下,创作者精心雕琢出了一首自己非常满意的音乐作品,他迫不及待地想让其他人也欣赏欣赏,这时候最直接且最原汁原味的传达方式是什么呢?——当然是让别人也来到他创作的地方,用他创作时使用的回放设备进行播放和欣赏。

创作者对音乐成品效果的把控,并不是在脑海中凭空想像,而是基于回放设备实实在在播放出来的声音,就像你想知道自己长什么样,起码得照照镜子一样,在这种情景下,作为创作基准的回放设备就是最保真的设备。

但是总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跑过来用他的设备听吧,最实际的做法只能是把音频文件分享出去,让别人用他们自己的设备播放,然而问题来了,大家用的音频回放设备都很不一样,原本精雕细琢的作品到不同设备上却一个设备一个声,完全变了味,这可怎么办呢?

为了使创作意图的正确传达成为可能,唯一的办法是大家使用统一的音频回放设备,也就是必须制订音频设备的统一标准。

这个标准的最终目标是使回放端与创作端的职责完全分离,仅通过音频信号建立联系。

回放端作为信息传递通道完全透明化,只负责原封不动地还原音频信号,而无需关心信号的具体内容,将一切可能影响声音的变量都控制在创作端中,从而创作端对音频信号进行改动时也无需关心具体的回放设备,做到所“见”即所得,毫无偏差地体现到最终效果中。

这种解耦思想带来的好处,相信学过计算机的同学都能心领神会。

同时音频设备标准的统一,也意味着定义了什么样的音频信号是什么样的声音。

那么,什么样的设备才承担得起这样的权威角色呢?

根据以上描述,理想的标准回放设备起码应满足以下两点:

1、具备最高的回放性能上限,起码能够完美产生一切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;

2、能够毫无失真地还原音频信号,重放声与原音频信号的信息完全一致,不多也不少,起码做到人耳无法分辨别。

评判标准又是什么?

这时候HiFi发烧友们可能会搬出他们“公认”的那一套音质评价指标,例如解析力,声场,信息量,密度,动瞬态云云,然而这些指标完全基于主观评价之上,无法准确量化,而人的主观感受又是暧昧不清的,同一个人况且如此更何况不同人,显然靠主观评价是难以确立标准的。

主观听感无法量化,不代表声音本身无法量化。复杂的表象往往有着简单的本质,也许我们从音频设备里听到的声音在主观上有着复杂的构成,例如不同的音色质感空间感,甚至色调冷暖、感情等通感,但客观上,声音其实就是一种振动波,而音频信号则是对一切声音的抽象,可以从时域、频域两个角度进行精确量化,因此,一切声音现象都可以用客观数据量化,不存在任何玄学。同理,音频设备的声音特性是可以被量化的,进而可以用数据客观准确地定义什么是标准音频设备。

简单地说,标准音频设备的失真必须尽可能地低,能够忠实地还原信号的频率成分(尽可能低的非线性失真)和振幅相位特性(尽可能低的线性失真)。

浏览 (77)
点赞 (2)
收藏
评论
暂无数据